有期徒刑的法律依据都有哪些

2024-04-30 02:00
admin

一、有期徒刑法律依据都有哪些

1、有期徒刑在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相关法律依据包括:有期徒刑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五条 【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四十六条 【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执行】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

第四十七条 【有期徒刑刑期的计算与折抵】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二、刑法中有期徒刑以上包括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包括无期徒刑以及死刑而死缓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刑事处罚,一般是包括在死刑里面的。

缓刑量刑也称为暂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因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不包括缓刑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通常称为“死缓”,不是缓刑,注意区分。)

缓刑和死缓的区别:

1、适用前提不同。缓刑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为前提死缓的适用,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为条件。

2、执法方法不同。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而是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而宣告死缓的罪犯必须予以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

3、考验期限不同。缓刑的考验期必须依所判刑种和刑期而确定。所判刑种和刑期的差别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的法定考验期死刑缓期执行法定期限为2年。

4、法律后果不同。缓刑的法律后果,依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是否发生法定情形而分别为: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或者撤销缓刑

有期徒刑在刑事处罚中是比较严重的处罚,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说明案件是相当的严重,可以说着辈子都会在牢里度过,为自己犯下的错承担相应的责任,刑罚期间有重大立功现会减低处罚。

相关文章